1、 《青春之歌》以高亢激昂的旋律谱写了一曲青春的赞歌: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从对待世俗的超然冷漠到投身革命的热血沸腾,从反对封建统治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并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女作家杨沫将那段不可忘却的历史赋予青春以热度,并借助红色记忆和铿锵文字唤起新时代下青年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共鸣。通过林道静们的故事,我强烈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青年学生和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以及对自由与真理的不懈追求。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只有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将个人命运融入到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中,才能寻找到自己的出路,才能有光明的前途,其青春才是壮丽和辉煌的。
2、 青春之歌读后感一:
3、 作品写得人物大都是青年,他们的青春是这么的有力,那么的昂扬,他们找到了青春的节拍,并跟上了,所以,他们是幸福的。而我们,生活在现今这个幸福安逸的时代,我们找到时代的节拍了吗?我们有勇气跟上他吗?我们的青春也这样昂扬,这样上进吗?我反正没有,我感到的时代的节拍是迷茫,但我相信这不是!我只能以“一个时代一代人”来安慰自己这颗弯曲的灵魂。这个时代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声音喊出他的口号,来引领我们这些迷茫的青年,不让我们将多走多少弯路啊!或许我们会像林道静那样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找到自己的道路,如果那样我们也会是幸福的,可问题是,我们到时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吗?
4、 一部《青春之歌》让我们看到了坚强不屈的革命志士,一个余永泽却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复杂,人性的复杂。任何一个人物都是值得我们去深究,去了解,我们不能因为片面的主观性认识或别人的评论就去妄加批判。李魁是反叛的,可是却杀人不眨眼,严嵩是有名的奸臣,可是他年轻的时候却是一个博学好问,勤奋刻苦的青年。人性是复杂的,我们无法猜透一个人的所想,正如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有的人已经位高权重,什么都有了,可却还要以权谋私,打压下属。《青春之歌》描述的余永泽永远只能作为教科书的材料,在那里,我们可以将他作为反面材料加以证明革命年代不应沉默,而应该去面对不公平的世界。但在我们真正要去了解认识一个人物形象的时候,我们要加一些理解,不要苛求。
5、《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于是我选择了《青春之歌》这本书,并用一周的时间就把它读完了。
6、勇气和不屈的精神,锻铸了一个使人景仰的“女战士”。我们的女主角的人生又是波澜壮阔、历尽沧桑的,壮阔到让很多男子汉萌生再世为人的念头,沧桑到让世界都改变了颜色。如果说她代表了中国革命时期的热血青年,书中的青年们,如同一个个动人的音符,在中国大地上谱出一曲动人、激昂的青春乐曲,在20世纪上半世纪青春躁动的中国,他们将自己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新中国的未来而奋斗。他们为他们那可爱又可惜的青春画了一个完美的句点。他们为他们无怨无悔的青春而坚定前行。
7、勇敢、独立,她不怕人们的疏远甚至于完全孤独,不怕亲戚朋友带给她的痛苦与打击,甚至不怕与丈夫余永泽长久的美好关系断裂,直到分离。对革命的热情,致使她坚持着,哪怕就在死神面前!
8、洋人却惬意地给小狗喂鲜牛奶,我那时是怎样的出离愤怒啊!真是无法言喻!更何况对处于这样一个阴暗、无耻、肮脏社会的林道静,她该是怎样愤恨和无奈呢,可对于林道静,这样一个弱女子来说她又可以做一些什么来改变呢?
9、 青春是绚丽的,青春是美好的,青春也是短暂的。暑假里,我看了一本流动着青春热血的好书——《青春之歌》。
10、 对于余永泽我们还能看到他受封建思想毒害至深,封建宗法观念根深蒂固。从他听从父母的安排娶一个自己都不认识的女人,到他对待农民的冷酷,再到他对待林道静是否应该出去工作的问题,我们能够看出。国民党是代表大地主在资产阶级利益的集团,当然对中小地主也不会太差,作为地主家庭出生的余永泽不反抗这个不公平世界也就有了另外的理由,他并没有受到生计上的威胁,他不需要通过革命的手段去获得生存的权利。因此我们党之所以团结农民阶级来进行革命就是因为他们的生存受到威胁,他们具有革命性。有人批评《青春之歌》说它描写的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的小姐林道静,也就是因为他们认为资产阶级不具备革命性,林道静从资产阶级变成工农阶级的党的一员,有点不切实际。
11、 青春是一首歌,一首豪迈的歌,尽情唱出青春的斗志;
12、 很早就听说了这本书,一直没有找到机会来读它,说实话,这次也是带着一点任务的性质去读的,但是这次的偶然感动了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不禁把它和两件事情联系在了一起,它们分别是当前最热播的电视剧《北京青年》和当前最敏感的政治问题钓鱼岛。《北京青年》的重走青春,钓鱼岛问题反映的爱国都能和这本叫做《青春之歌》的小说联系起来。
13、 《青春之歌》唱出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心声,也唱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在这发自肺腑的声音里我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我确确实实被感动了,同时也激发了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一名基层共产党员,更感觉自己肩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一定要继承老一悲的优良传统,发扬奋勇向前的革命精神,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心系百姓,积极为城管事业多作贡献。
14、 更悲观一点,苔丝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坏的星球上……”
15、 最感动的是林道静天和王晓燕的友谊。她们之间享受过欢声笑语,经历过离愁别绪,闹过是是非非。虽然林道静在戴愉的唆使下反过的王晓燕姑姑王彦文,但王晓燕还是收留了无家可归的林道静;虽然王晓燕被热恋冲昏了头脑,当林道静被王忠打的看客,但林道静依然对她不离不弃。这就是真正的友谊!她们让我否认了“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的说法。但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尔虞我诈,追名逐利的名利场还会有这样的友谊吗?
16、 读完《青春之歌》后,我受益匪浅,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
17、 青春之歌读后感八:
18、 整个故事分成前后两部分,第一部分,主人公林道静逃出给她带来痛苦回忆的地主家庭,但又找不到前进的方向,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她身心俱疲,最终她看了透初恋情人余永泽的保守自私,看清了社会的黑暗与腐朽,毅然离开原来封闭暗淡的小世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写林道静痛苦中的挣扎,那第二部分就是展现出了她作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中国共产党党员艰苦顽强的奋斗。从发起定县小学的学生运动时的稚嫩,到在宋家做家庭教师危急之中搞到黑名单时的机智,从刚刚被捕时的单纯幻想到经历了一年多炼狱考验与磨练的觉悟和觉醒,从跟随张大姐从事地下工作的缺乏经验,到在北大领导学生成立学生自治会发起学生运动的独当一面。林道静在一次次的生死考验中成熟着,成长着,彻底告别了从前的那个软弱单纯任人宰割的小姑娘的命运,成长为一名有追求有信仰的共产主义战士。
19、 可是,正如别人说,我们有些事情是不能选择的。比喻:我们是怎样一个人,相貌如何,生活在什么时代,父母亲是谁等等。我们可以说我们有权选择我们的生活,但是我们又是不能选择的,我们不可能都变成唐吉珂德去。
20、 最悲剧的是生活在地主压迫下的农民百姓。林道静的母亲秀妮,林道静好朋友黑妮,王老增爷孙三人等都是被地主压迫的缩影。他们那无助的眼神,痛苦的表情,哀求的声音都在我心里深深地打上了烙印。林伯唐,王凤娟,宋贵堂是地主的典型代表,还有那人面兽心的宋郁彬。他们的吝啬,残酷,趋炎附势让人为之吐沫。通过这贫富差距悬殊的对比,我对当时的农村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终于明白了小时候大人们口中“批斗地主”的含义。
21、 《青春之歌》唱出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心声,也唱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我们这个时代也需要那么一部“青春之歌”。嘈杂的脚步声已经迷乱了我们的心智,我们真有点不知该何去何从了,这能统一步调的歌声何时才能唱出啊?他还能唱出吗?
22、生动地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这部作品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她是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典型。她的成长表明那个时代广大知识分子走过的一段曲折艰难的道路,作为一个具有崇高的无产阶级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热情的青年革命者,经过了一条艰苦的磨练和改造过程。
23、 《青春之歌》是一部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主要是通过青年知识分子林道静的成长和进步来反映这场历史大风暴的,真实,生动地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
24、 青春之歌读后感十:
25、 但我们始终没有看到余永泽背叛林道静,这一点我们应该看到,他没有告密,没有出卖道静的朋友,他只是冷眼旁观着一切,但是一个原则却是不倒向反动派。余永泽的错误在于没有看到对付黑暗的统治只能用革命的手段,想苟活于世,只能碌碌无为。在那个时代,其实像他这样没有革命的人其实是许多的,看过《围城》的人都知道那上面发生的事也差不多就是抗日的时候,可是我们却并没有批评方鸿渐他们不革命,因为那只是一本描写普通生活的书。我们的社会什么样的人都有,人的性格决定着他的行为,我们不能苛求每个人都是革命者,毕竟人各有志,也许是他的思想有局限性,也许是他生活的环境不允许他如此。我们所要批评的人是那些反动派,那些背叛革命的人,他们阻碍社会的发展,残害我们的革命志士,是非正义之流。
26、 在没读《青春之歌》之前,我自认为对革命有了一定的理解,甚至认为自己曾经革命过。但读了《青春之歌》之后,觉得自己犹如井底之蛙,真的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啊!
27、 青春之歌读后感四:
28、卢嘉川、罗大方等人留下的是他们为拯救危难中的祖国所表现出的不屈不饶的革命精神,那新时代的我们就应该更好地传承他们的精神,从自身做起,努力工作、积极生活。唯有如此,才对得起那些英雄前辈用血肉拼出来的美好今天,才对得起党和国家对青年一代无微不至的关怀。
29、 青春之歌读后感二:
30、 青春是一首歌,一首深情的歌,娓娓唱出青春的火热。
31、轰轰烈烈的时代的风云。这一作品成功地写出了那一代人最壮美的青春!
32、生动地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这部作品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她是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典型。她的成长表明那个时代广大知识分子走过的一找曲折艰难的道路,作为一个具有崇高的无产阶级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热情的青年革命者。经过了一条艰苦的磨练和改造过程。她出身于一个地主家庭,佃农生母,惨遭迫害致死。她深受异母的凌辱和虐待,使她从小养成孤僻倔强的反搞性格。她憎恨害死她生母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为反抗不幸的命运离家出走,这是“五四”以来,许多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向社会时共同迈出的第一步。但她仍然不是一个成熟的革命者,她身上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狂热性以及个人英雄式的幻想常常流露出来。最后在卢嘉州,林红等的教育帮助下,经历了二次铁窗血与火的洗礼,参加农民抢麦斗争,并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在一系列革命实践中变为坚强,政治上逐渐成熟起来。
33、 我们依稀还记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那段名言,可是我们对着那段名言却无言。
34、 《青春之歌》是我国著名作家杨沫的成功之作之一,他通过描写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在那个时代,那个背景下的年轻人的革命精神。当看完了这部作品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们那个时代爱国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他们的信念是那么的坚贞。
35、 《青春之歌》是我国著名作家杨沫的代表作之一,她通过描写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在那个时代,那个背景之下年轻人的革命精神。他们的信念是那么真诚,那么忠贞!也表达了那个时代的人民对祖国最真挚的热爱及无私的奉献!
36、 青春之歌读后感九:
37、 作者杨沫以林道静,一位地主家庭出身的小姐,克服重重的苦难,挣脱精神的枷锁,最终成为一名勇敢坚强的共产党员为故事主线,描写了从“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学生运动这段历史时期北平一批有爱国热情的青年人逐步走向成熟的成长史。
38、 青春之歌读后感三:
39、伟大的奉献!
40、前进!这就构成了它独特的青春舞步,催人奋进,只要你还有一点点青春的气息,它就能点燃它,燃烧你。作品中火一样的青春感染力让人无法躲避,或许你可以从于永泽那里获得短暂的歇息,可马上卢嘉川紧张有序的脚步就会迫使你跟着他顺风疾走!那是一个跑步前进的时代,那是一个冲破一切的时代,那是一个青春放声高歌的时代。面对江华、罗大方、许宁他们,我的呼喊却怎么也显得苍白无力。
41、 青春之歌读后感五:
42、 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使得东北沦陷,华北也名存实亡,激起民愤。极具讽刺意味的一幕也奇迹般出现了:把所有在火车站等候的人都赶进那又臭又小的候车室,为的是迎接一队队红肩章,大皮靴的矮小而粗壮的日本军人。我常想如果我是当时的一名军警或者普通老百姓,我会怎样做呢?
43、 大概从中学时期,甚至从小学开始我就听说了《青春之歌》这部小说,只是当时没有充足的时间,也没有多么浓的兴趣,再是当时想借到或是买到这本书对我这样一个穷孩子来说也是非常非常之难的。所以,直到上个月老师推荐我们看这本书,我才在图书馆看到它,并借了它,并用了一周的时间就把它如饥似渴的读完了。
44、前进!这就因此构成了它独特的青春舞步——催人奋进。这,便是不一样的青春!
45、 《青春之歌》是当代女作家杨沫的代表作,这是一部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的优秀长篇小说。小说以“九一八”事件到“一二九”运动的北平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描写了一群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形象,概括了30年代一部分知识分子所走过的道路。
46、 事实上,那个时代离我们并不遥远,依稀地,身上似乎还留有那个时代的伤痛。可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却离我们远去了。我们是健忘的。
47、 小说主人公林道静生于地主家庭,生母是地主的姨太太,后来被地主害死。道静年幼丧母,又饱受林家的凌辱与虐待。这样的生活养成了她孤僻倔强的性格。但她其实是一个非常善良的姑娘,对劳动人民,她会表示深切的同情;对于生活,她渴望着“独立”做“自由的人”,同时,她也不愿被小资产阶级的感情所羁绊。
48、 青春之歌读后感六:
49、 《青春之歌》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运动,这些历史时期的爱国学生为背景,描写了以此大学-生为中心的一批爱国进步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反蚋了在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激烈动荡的年代,知识分子的掘起和分化。表现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不断更新自己,摆脱旧思想来束缚的曲折成长过程,说明了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才是唯一正确出路,才能拥抱起美好青春。这部作品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她是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典型。她的成长表明那个时代广大知识分子走过的一找曲折艰难的道路,作为一个具有崇高的无产阶级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热情的青年革命者。经过了一条艰苦的磨练和改造过程。她出身于一个地主家庭,佃农生母,惨遭迫害致死。她深受异母的凌辱和虐待,使她从小养成孤僻倔强的反搞性格。她憎恨害死她生母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为反抗不幸的命运离家出走,这是“五四”以来,许多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向社会时共同迈出的第一步。但她仍然不是一个成熟的革命者,她身上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狂热性以及个人英雄式的幻想常常流露出来。最后在卢嘉州,林红等的教育帮助下,经历了二次铁窗血与火的洗礼,参加农民抢麦斗争,并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在一系列革命实践中变为坚强,政治上逐渐成熟起来。当看完了这部作品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们那个时代爱国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他们的信念是那么的坚贞。
50、 小说主要描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走上革命道路,成为“无产阶级”战士的过程。林道静其实也是为了寻找个人出路,逃离家庭,到杨家村小学做了代课老师,但校长却一直计划着把她嫁给当地的权贵,她走投无路,就决定投海自尽。幸好被北大学生余永泽所看见,并出手搭救,才幸保一命。余永泽的出现使林道静重新唤起了对生活的热情,并答应与他共建爱巢,从小就孤苦无依的林道静虽暂时享受到了家庭的温馨,但她不甘愿被人供养,寻找工作受挫。当他遇见了共产党人卢嘉川后,决心离开自私而平庸的余永泽,接触革命思想,投身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软弱,成为一名成熟的无资产级革命战士。
51、 最震撼的是那个时代的爱国精神。卢嘉川虽然被扎断了双腿但依然活跃在监狱中为共产党尽自己最后的力量;林红虽然只能躺在床上到但依然没忘记自己的责任;王鸿宾夫妇虽然年过半百担依然投身到革命事业中去;俞淑秀虽然小但依然如饥似渴地学习党的知识。这就是爱国!在这个高谈爱国主义的时代,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样呢?“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网,拿起我们的铁锤刀枪,走出工厂田庄课堂,到前线去吧,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一浪高过一浪的口号声,是多么的振奋人心啊。顿时我眼前出现了那黑压压的人群在高喊口号,听到那口号我的心是多么的心潮澎湃,视线模糊了……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是由无数的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向我们的革命先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