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断桥春堪怜,旧梦恨愁天,独自凄凉凭谁问,荒冢千里人总渺,孤标独傲世,何人可偕隐?寂寞寒枝无鸟栖,夜月萋萋胡笳怨,似花还非花,有情也无情;恍昨世,一帘清幽梦,弦断琴生尘,素颜香减,纤手难成调,似水华年,那堪片片飞花对苍茫,弄晚垂阴香凋谢,蒙蒙残雨隔云天,泪长流,心如空。
二、 不能拥有的,懂得放弃,不能触碰的,学会雪藏。与其沉溺过往,不如淋浴晴朗,扔掉悲伤和孤寂,摆脱无助和漠然,不再害怕未知,也不必盲目迷茫。告诉自己,我可以。从生理上看,所谓幼稚,就是既憋不住尿又憋不住话;所谓不够成熟,就是只能憋得住尿,却憋不住话。
三、 伟大的作品,没有必要像宠物一样遍地打滚赢得准贵族的欢心,也没有必要像鬃狗一样欢群吠叫。它应该是鲸鱼,在深海里,孤独地遨游着,响亮而沉重地呼吸。---莫言
四、 哀莫大于心不死,幸莫过于死彻底
五、 这个世界上最痛苦的离别方式是,从你们分开的那一刻开始,你没有办法再次走进他的生活,他却在你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六、 独处在尘埃里的回忆里,厮守着两个人的沧海桑田,紧紧依偎着点滴的回忆,妄自筑着暖城的堡垒,恕不知,在尘世间一切因果轮回更替的季节里,心已是疲惫不堪。豁然回首,原来那些曾有过的欢颜和约定,岁月的沧桑已掩盖,化作了尘埃。
七、 如果爱一个人,可以不说话,但不要冷漠以对。沉默依旧可以陪伴,沉默也可以关心,并非只有言语才能表达爱。可如果从沉默变成了冷漠,那就是情感的零交流,那不再是爱,而是离开。没错,沉默可以是爱,但冷漠一定是伤害。
八、 世上最心痛的距离,不是你不懂我的悲哀,不明白我的孤寂,而是我即使痛彻心脾,却不能放声哭泣!
九、 阳光下的红房子散发着绝望的气息。往昔如同东京的樱花,很美,但风吹过就散开了。此时,天空灰得像似哭过。阴天,又不开灯的房间,让思绪一点一点沉淀。给自我预留一份晴空,如此甚好。
十、 生活总不完美,总有辛酸的泪,总有失足的悔,总有幽深的怨,总有抱憾的恨。生活亦很完美,总让我们泪中带笑,悔中顿悟,怨中藏喜,恨中生爱。看生活是否完美,就要淡视那些不完美,放大那些可能的完美。听听音乐,看看风景,说能说的话,做可做的事,走该走的路,见想见的人。
十一、 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曾沐浴幸福和快乐,也会历练坎坷和挫折。幸福快乐时,我们总是感觉时间的短暂;而痛苦难过时,我们却抱怨度日如年。幸福和痛苦本来就是双胞胎,上帝是公平的,痛苦往往是伴随幸福并存。我们会享受幸福,也要学会享受痛苦。
十二、 别让事情弄得更糟糕,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来的,已刻成舟的木头是无法恢复原状的,知道了这些简单的道理,就能心平气和地处理遗留问题。悔恨无任何益处,别把事情弄得更糟。放在心底就好。这样你就会觉得,无论发生了什么,心底还是满满的,沉甸甸的,让人热泪盈眶的。
十三、 也许尘世间总有太多的错落,也许生命中总有着太多的错过,错落与错过,仿佛孤单和寂寞,逃不掉也躲不开,有些人擦肩与相识,结果还是离开作为结果,有些情感,再怎么刻骨铭心,也是不能相守。或许经历过了。心里便多了一份倾心如玉的渴望,总会把一份情感深藏,在流年中蜿蜒成一段不为人知的心伤。
十四、 男女之战争或斗争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虽然现在仍是男权社会,但男女关系已到了新的阶段。作为反动或新阶段的特征是,男人追娶女人,那个女人要什么生活,就是男人要过的生活。---余世存《人间世》
十五、 那些美好的东西,在拥有的时候,往往熟视无睹,我们总是仰望别人的快乐,咀嚼自己的痛苦;仰望别人的成就,郁积自己的平凡,生命就像一团欲望的火焰,欲望不能满足时是燎原烈火,满足了就变成了风烛残年,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了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十六、 原来,所有的话,都是说给自己听的---说给或相信或不相信的自己听的---希望至少能让你自己相信自己所说的话。---张晓风《游园惊梦》
十七、 每个星光陨落的晚上一遍一遍数我的寂寞每个星光陨落的晚上一遍一遍数我的寂寞我渴望飞翔,像一枚叶子,静静地待在空中。并不是看看忧伤的句子,人就会跟着变得忧伤,我也有权利悲伤,没有谁会看到我眼底的忧伤?
十八、 我就像那个迷途的孩子,在感情这条道路上走了好久好久,总以为有自我的信仰,有自我的方向,就什么都能够但是却在某个血色的黄昏突然发现不知什么时候起那张泛黄的地图丢了,也没了。
十九、 如果你觉得和我在一齐没有感觉的话,我会悄悄的从你的身边退出,不会打扰你,不会缠着你,不会烦你!但我会永远祝福你,永远为你祈祷!不管怎样,你以前给了我很多完美的回忆,就算是有惊吓的,有悲伤的我都会珍藏!多谢你!陪我走过的以前!
二十、 渐渐地,在忧伤中,我学习并领悟了沉默,懂得了愉悦,明白了人生,明白了父母的苦心,看清了社会的局面。这一路的成长,有过多少的伤痛,多少的愉悦,那些都只是成长的磨练吧,沉默,让我明白了太多... ...
二十一、 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而没有法律的信仰将蜕变成为狂信。---伯尔曼《法律与宗教》